王允如果懂得变通,他就走不到今天这样的位置,百官也不会这么信赖他,他也不会是荀攸所考虑的人选了。
荀攸沉默了片刻之后,后又缓缓开口道。
“太常杨彪四世三公”
荀攸说着说着,却发现刘末直勾勾的看着自己,猛然间反应了过来自己在说什么,嘴里的话也说不下去了。
杨彪确实是地位崇高,甚至可以说跟袁家也相差无几。
但一来是杨彪在董卓迁都长安的时候,先是出言阻止董卓。
结果董卓把阻止迁都长安的周毖杀了之后,他又怂了。
跑去跟董卓道歉,说自己不是因为反对董卓,而是因为恋旧。
这扯淡的话虽然保住了杨彪的命,但是杨彪的名望也大不如前了。
西凉军都不可能认杨彪,百官更是不会因为杨彪的保证而不去清算西凉军,因此也是扯淡。
荀攸原本的神色逐渐变得凝重,眉头也开始紧锁。
他想出来的那些人,不是两方有一方不会认,就是根本不会去给西凉军做保。
要么就是早就已经被赶出朝堂了,比如说朱俊卢植等一众老臣。
“或许我等便可执掌朝政?”
刘末都不说话,只是撇了撇嘴。
荀攸想要反驳,但确实是找不出来六百石官员主掌朝政的例子。
就算是董卓,人家怎么说还是一个刺史呢,而且手里还有兵,他们有吗?
荀攸彻底没有话说,只是坐在原地思索。
荀攸此时可不是六七年后的那个曹操谋主,他现在只是一个热血中年罢了。
要不然也不可能想着仅凭这几个人就想着跑去杀了董卓然后夺权。
荀攸越想越是心凉,这诺大的朝廷竟然真的找不出来一个能够让两边都服的人来。
看着荀攸苦苦思索,刘末不由得叹了口气,这大汉看来确是要完了。
董卓乱政至今,将大汉祸祸的甚至于连一个人选的想不出来。
在内百官如此,在外其实也差不多。
那些诸候嘴上喊的震天响,其实呢?
好不容易出了个十八路联军讨董,结果孙坚捞了个玉玺就跑路了。
其他诸候也是作鸟兽散,也就曹操还算是尽心,还想着追杀一下董卓。
但如今只怕思想也已经变得不怎么象人了。
刘末也是如此,他可不想当什么忠臣良将,只想保住自己一条命。
但在这个世道,只怕是很艰难啊。
就在刘末看着荀攸苦思冥想的时候,这时从屏风之后走出了两人,一边走一边笑着开口道。
“刘大夫真是巧舌如簧啊。”
刘末仔细一看,这才发现这两人正是与荀攸一同谋划刺杀董卓的何颙与种辑两人。
“刘大夫只言其难,不言其易,偏袒董卓,实非汉臣。”
何颙的声音并不大,但其中的意思却是让刘末不由得站起身来。
他们几人想要刺杀董卓,这件事是不能暴露的,如今自己不答应跟伍孚一起去刺杀董卓,那自己自然是难活命了。
何颙直接将自己的打成乱臣贼子,将自己一杀,然后趁自己的死还没有暴露,明日早朝直接去刺杀董卓。
只是何颙这话若是早一点说的话,那还有一些用处,如今却是难了。
荀攸抬起头来看向刘末,然后缓缓开口道。
“刘兄非乱臣贼子,若心中无杀董卓之意,岂会有此等剖析入微之言?”
见到荀攸这么说,何颙脸色大变。
这刘末与荀攸混的相熟,因此才让荀攸邀刘末上门,如今荀攸竟然真的信了刘末的鬼话不愿意动手。
荀攸要是不动手,他们两人也难杀刘末,毕竟这里是荀攸的府中。
荀攸转头看向刘末,然后缓缓开口道。
“刘兄所言攸已信服,只是我等所谋之事甚大,不可泄露”
荀攸虽然话中满是决然,似乎要为了大局杀了刘末,但其实不然。
如果真的要杀了刘末的话,荀攸是必然不会有这么多话的,他之所以这么说,纯粹是给自己一个机会。
想到这里刘末放声大笑。
种辑一手扶剑,沉声开口道。
“刘大夫何故发笑?”
刘末这才停了下来。
“我笑汝口中所言之大局。”
“汝以为如今大汉至此乃董卓一人之祸吗?”
“党锢之祸,黄巾之乱,十常侍乱政,天下诸候拥兵自重,哪一个弱于董卓?”
“大汉倾颓至此,难道乃董卓一人之祸?”
“董卓其害在表,祸乱根源在里,表易清,里难除!”
听到刘末这么说,种辑听到刘末这么说,有些不解的开口道。
“若依照刘大夫所言,难道我等依旧由董卓祸乱朝纲不成?”
刘末摇摇头。
“董卓必除!”
“董卓虽拥兵数十万,可其中派系林立,其中有西凉军又有洛阳禁军,不说洛阳禁军就分为数股势力,便是董卓的亲信之中亦是派系林立。”
“董卓义子吕布与董卓大将胡轸素有嫌隙,中郎将段煨又与其他西凉将领素来不合。”
“若是能够撬动诸将嫌隙,董卓虽有数十万兵将,土崩瓦解也不过在旦夕之间!”
众人听到刘末这么说,顿时就愣住了。
如果刘末真的能够将这件事做成的话,那这手段比他们可高出太多了。
如此一来,那些西凉军不仅不会成为危害,还能够成为助力。
三人对视一眼之后,上前来朝着刘末便是一礼。
“若欲如此,当如何行事,还请刘大夫指教。”
刘末见三人如此,顿时就松了口气,可算是将这三人给劝服了。
自己应该不用去刺杀董卓了,但是若不拿出一个章程来,也难以过关。
刘末思索了片刻之后,然后开口道。
“董卓义子吕布,可为其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