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文学城 > 其他类型 > 大明:崇祯太子,先跑为敬 > 第5章 三千人和百万军饷

第5章 三千人和百万军饷(1 / 1)

崇祯十七年,二月二十。

德政殿内,吴襄跪拜在地向着崇祯行礼

他原是辽东总兵,现任京营提督。

他因崇祯四年大凌河之役中临阵脱逃,导致明军精锐尽丧而被判下狱。

然而,时移世易,如今的崇祯的能将或战死沙场,或投降叛军,竟已到了无人可用的凄惨境地。

万般无奈之下,他只得将这待罪之身的吴襄从狱中提出,授以提督京营、守卫京师的重任。

今日召见吴襄是商讨其子山海关总兵吴三桂,回师勤王之事。

此前,崇祯已就此事与内阁诸臣进行过商议。

然而,内阁首辅陈演、兵部尚书张缙彦等重臣,慑于以往崇祯苛责严惩的作风。

唯恐一旦同意吴三桂放弃宁远入卫京师,将来若宁远有失,或是勤王不利,自己便会成为皇帝推卸责任的替罪羊。

于是,这些饱读诗书的阁老大臣,个个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。

“陛下,祖宗之地,尺寸不可弃啊!”

“宁远乃关外重镇,一旦放弃,辽西走廊门户洞开,后果不堪设想!”

“若因调兵导致宁远失陷,百姓流离,天下人将如何议论陛下?”

一番冠冕堂皇的大道理,将崇祯的提议硬生生顶了回去。

崇祯只得绕过内阁,直接找来吴襄。

“朕欲召你子吴三桂,率关宁铁骑火速入卫京师,勤王剿贼。你以为如何?”

跪在地上的吴襄,几乎以一种近乎条件反射般的口吻回答道:“回皇上!祖宗之地,尺寸不可弃!

宁远重镇,关系辽东全局,岂可轻言放弃?”

侍立在崇祯身侧的朱慈烺,差点没忍住当场笑出声。

果然,这帮在官场油锅里浸淫多年的老狐狸,说起这等套话、空话来,连语调都象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。

崇祯的脸色更加阴沉了几分:“吴襄,眼下,保全社稷、击退闯贼是头等大事!

朕今日与你所言,绝不会日后追究你们父子放弃关外土地之责。

朕只要你一句实话,若你子吴三桂率军回援,你们父子二人,究竟有无把握痛击闯贼,保卫京师无恙?”

吴襄一听皇帝亲口承诺不追究弃地之责,态度立刻为之一变。

“陛下放心!若那闯贼胆敢前来送死,臣敢以项上人头担保,吾儿三桂必亲率关宁儿郎,将那贼首生擒活捉,献于陛下阶前!”

崇祯闻言,不由得微微侧首,与站在一旁的朱慈烺交换了一个眼神,那眼神中充满了怀疑,仿佛在问:“太子,你看这老小子,是不是在跟朕吹牛?”

朱慈烺心中冷笑更甚,他可是清楚地知道,历史上李自成的部队战斗力绝非吴襄口中那般不堪。

山海关大战,若非吴三桂被大顺军打得难以招架,又怎会引清兵入关,留下千古骂名?

崇祯显然也不太相信,追问道:“据塘报所言,贼军声势浩大,已有百万之众,卿何以说得如此轻易?”

“陛下明鉴!贼寇惯会虚张声势,所谓百万,实乃裹挟流民,能战之兵不过十万人耳!

且此辈流寇,只在中原腹地流窜作案,从未与我大明精锐边军正面交锋!

关宁铁骑乃天下至锐,久经沙场,若以之击此乌合之众,如沸汤泼雪,必可一鼓而破之!”

崇祯又问道:“既如此,爱卿且说,吴三桂麾下,现有多少兵马?”

吴襄略一沉吟,答道:“回皇上,臣子麾下,记录在兵部册籍之兵额,确有八万之数。

然,实际能战之兵,约有三万馀人。”

“这三万人,可皆是骁勇善战、堪当大任之精锐?”

吴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:“皇上圣明!

若这三万人尽皆是以一当百之锐卒,收复辽东故土又何须等到今日?

实则,善战者不过三千人耳!”

崇祯闻言,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,脸上肌肉微微抽动。

闹了半天,这老小子给自己画了一张天大的饼,结果内核战斗力就只有三千人?

他强忍着怒气:“三千人如何抵挡贼军百万之众?”

吴襄急忙解释道:“陛下息怒!此三千人,非寻常士卒可比!

他们乃是臣子吴三桂的兄弟。

平日里,我等吃的是粗茶淡饭,他们享用的皆是细酒肥羊;

我等身着粗布麻衣,他们穿的是绫罗绸缎!

恩养至此,故而人人感念恩义,肯为臣子效死力,冲锋陷阵,无所不辞!”

崇祯急忙探身问道:“既如此,若要调动关宁军主力回援,需要拨付多少粮饷?”

“启禀陛下,至少,需饷银一百万两。”

侍立一旁的朱慈烺听得目定口呆,心中惊呼:“这老家伙可真敢开口!三千人,竟敢索要百万饷银?”

吴襄的话还没说完,他见崇祯面露震惊,立刻补充道:“陛下,这一百万两,还只是最低之数,臣尚且是往少了说的!

陛下请想,这三千健儿,在关外皆有自己的庄园田产,如今要他们抛家舍业,随军入关勤王,这些损失,朝廷难道不该予以补偿吗?

再者,关外尚有仰赖我大明庇护的六百万百姓!

皇上仁德布于四海,岂能忍心将此数百万子民弃之于胡虏揉躏之下?

若要妥善安置他们随军内迁,所需安家费用、沿途粮秣,更是一笔天文数字。

如此算来,一百万两,恐怕已是捉襟见肘,远远不够啊!”

崇祯摇了摇头,声音苦涩到了极点:“就算你所言俱实,可朕的内库,如今将所有金银器皿熔了,也凑不出三十万两银子。”

朱慈烺站在一旁,心中却是另一番计较。

作为太子,他虽不直接掌管内帑,但也绝非对皇家私库一无所知。

崇祯皇帝或许为了筹措军饷,确实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,但绝不象他自己所说的,内帑仅剩二三十万两。

至此,这场谈话,无疾而终。吴襄只得悻悻然地行礼告退。

吴襄离去后,崇祯双手死死地捂住额头,整个上半身都伏在了冰冷的御案之上。

连日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压垮了他。

“父皇,您怎么了?要不要儿臣立刻去传御医?”朱慈烺急忙上前,关切地问道。

“不用……或是连日劳累,朕的……头风旧疾又犯了……无妨,歇息片刻便好……”

朱慈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:“父皇,让儿臣扶您回后宫休息吧。”

崇祯摆了摆手:“烺儿,朕看你近来确是很有长进,所思所虑,皆能切中要害,朕都看在眼里。

王承恩今日已督军回来,你替朕去见他一面,听听他那边的情况如何。”

听到“王承恩”这三个字,朱慈烺心中猛地一震。

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!

他是历史上陪伴崇祯皇帝一同在煤山自缢殉国的大太监,是明王朝最后时刻为数不多的忠贞之臣!

更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史上,唯一一位得以陪葬于皇帝陵寝旁的宦官!

而更重要的是,此人正是周皇后最后提及的,那个或许能帮助他达成南下之愿的关键人物!

朱慈烺赶紧躬身应道:“儿臣遵旨。”

-----------------

注1:下图便是关宁锦防线,是由袁崇提出修建。这条防线成为了阻止清军骑兵入中原的屏障。

但锦州在崇祯十三年到崇祯十五年的松锦大战中被清军占领。

注2:根据顾诚所作的《明末农民战争史》中记载,闯军从崇祯的内帑中搜出白银三千七百万两,黄金一百五十万两。我看到这数字真的无比震惊,但又不敢相信。

如果崇祯这么有钱,李自成濒临城下,大明都快亡了,他在二月助饷中竟然还吝啬的不多拿出一些钱给大臣们做个表率,还捂着自己的钱袋子,我是真的不明白他的想法。

如果只是抠门,难道这钱比江山还重要?如果是没有看清形势,以为没有那么危急,那他是否又太过天真?

所以无论怎么看,崇祯对大明的复亡一定负最大责任。

最新小说: 六零:冷面军官被科研大佬拿捏了 龙王令陈平苏雨琪 天阙归来 玷污公主被问罪?我掏出AK 重生后,我嫁给了未婚夫老爹 混沌真经 小族长的奋斗 命运之手:谁在背后操纵? 同穿,从杀出黑塔空间站开始 实现愿望,付点出代价很合理吧